书名或作者
正文关键词
声明:本站书库内容主要引用自 archive.org,kanripo.org, db.itkc.or.kr 和 zh.wikisource.org
卷二十一
卷二十一 第 1a 页 WYG0580-0303c.png
钦定四库全书
 行水金鉴卷二十一
          江南按察使傅泽洪撰
  河水
明孝宗弘治七年十月甲戌山东按察司副使杨茂元
奏张秋之役官多而责任不专供亿甚钜日费百金臣
闻各官初祭河神天气阴晦帛不能燃久之似焚不焚
之处宛然人面耳目口鼻皆具万目咸见众口骇叹神
卷二十一 第 1b 页 WYG0580-0303d.png
示此怪岂偶然哉乞取太监李兴总兵陈锐回京专任
都御史刘大夏以责其成功若太监总兵官不可取回
亦乞将带来匠作人等尽行取回量留一二名以备役
使又言黄河之水必当浚其上流使复故道则漕运可
通今欲作滚水坝徒费工力又言河南之民不欲黄河
入境但见山东委官往彼增筑贾鲁堤即谋欲杀之此
非细故乞令河南巡抚等官严加禁约事下工部议谓
治水患恤民隐俱朝廷重事茂元所言取回差官人匠
卷二十一 第 2a 页 WYG0580-0304a.png
乞为裁处其欲止滚水坝请行兴等会议处置河南之
民阻筑河堤亦请行巡抚等官禁约上令会官议处以
闻于是会多官廷议以为自兴等至张秋之后始与大
夏相地势水势所宜即决口西南开越河一道致粮运
可以通济且今霜降水落正系修筑之时而调到官军
民夫数多亦正可并工修筑请仍令兴锐大夏同心协
力务厎成功仍惜财恤民减省冗费严禁所部人匠不
许生事害人其工役人等加意抚恤毋致失所河南之
卷二十一 第 2b 页 WYG0580-0304b.png
民该管有司不行禁止者一体治以重罪从之 十二
月甲戌太监李兴平江伯陈锐都御史刘大夏以筑塞
张秋决口功成奏闻上遣行人赍羊酒往劳之以黄陵
冈工程未可即巳命工部集议以闻于是议谓张秋决
口虽巳塞完但今天寒土冻恐来春冻土融化或雨水
泛溢复有后患其黄陵冈在张秋上流亦宜筑塞但水
势汹涌随筑随决恐非一时所能成功请仍留兴等三
人来春量起丁夫再培筑张秋决口及新旧河岸务令
卷二十一 第 3a 页 WYG0580-0304c.png
坚厚以期永久其东昌临清德州一带河道亦须逐一
经理复讲究黄陵冈事宜可疏可筑相机而行必求允
当而后巳俟事毕兴锐具奏先回大夏仍会同各巡抚
等官用心修理如贾鲁河孙家渡口四府营并马雄家
口等处亦宜再加疏筑使运道疏通以为经久之计议
上有旨命安平镇等处河道及南旺湖水利仍令兴锐
大夏设法疏筑修浚功完具奏待报回京(明孝宗/实录)
 初河南诸口之塞惟黄陵冈屡合而屡决为最难故
卷二十一 第 3b 页 WYG0580-0304d.png
 既塞之后特筑堤三重以护之其高各七丈厚半之
 又筑长堤荆隆口之东西各计二百馀里黄陵冈之
 东西各三百馀里直抵徐州俾河恒南行故道而下
 流张秋可无溃决之患矣是役也以弘治七年十月
 而毕以八年二月会张秋以南至徐州工程俱毕(刘/健)
 (记/略)
 邓举为河南副使适河决张秋东山刘公檄公问计
 公曰河即未可治须下流分杀其势乃筑堤防庶几
卷二十一 第 4a 页 WYG0580-0305a.png
 可塞东山如其言事果济上善其赞画升俸一级(张/璧)
 (撰户部尚书/邓公墓志)
 李善为河南佥事时河决张秋刘公与平江伯偕来
 求综理其事者藩臬以公应公为相度水势开修贾
 鲁河四十八里改河南注筑塞黄陵冈决口百十馀
 丈断水东流功垂成复决公仅以身免乃更修数月
 功乃成诏升俸一级(王九思撰南工部/尚书李公墓志)
 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弘治六年河决张秋诏大夏
卷二十一 第 4b 页 WYG0580-0305b.png
 以右副都御史往治河自上流孙家渡疏其壅七十
 里复疏四府营之壅三十里联长堤以分大名山东
 水势而别河张秋之南至济宁以通运艘五旬而河
 就驯功大而费小逾于徐有贞甚玺书褒之寻入为
 户部左侍郎历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卒赠太保谥忠
 宣(山东全/河备考)
 刘忠宣弘治之役始惟治张秋久而弗绩乃开上流
 孙家渡及导河下流由梁靖口出徐州继治黄陵冈
卷二十一 第 5a 页 WYG0580-0305c.png
 决而张秋之口自塞可以为法矣(刘天和/问水集)
 先是大夏既受命循河上下千馀里相度形势乃集
 山东河南二省守臣议之上言河流湍悍张秋乃下
 流襟喉未可辄治治于上流分道南行复筑长堤以
 禦横波且防大名山东之患候其循轨而后决河可
 塞也疏上报可工方兴而张秋东堤复决九十馀丈
 夺运河水尽东流由东阿旧盐河以入于海决口阔
 至九十馀丈讹言沸腾谓河不可治宜复元海运或
卷二十一 第 5b 页 WYG0580-0305d.png
 谓陆挽虽劳无虞乃复命锐等协治之河南巡抚都
 御史徐恪上言臣按地志黄河旧在汴城北四十里
 东经虞城下达济宁洪武二十四年决原武县黑洋
 山东经汴城北五里又南至项城入淮而故道遂淤
 正统十三年决于张秋之沙湾东流入海又决荥泽
 县东经汴城历睢阳自亳入淮景泰七年始塞沙湾
 之决而张秋运道复完以后河势南趋而汴城之新
 河又淤弘治二年以来渐徙而北又决金龙口诸处
卷二十一 第 6a 页 WYG0580-0306a.png
 直趋张秋横冲会通河长奔入海而汴南之新河又
 淤百馀年间迁徙数四千里之内散逸瀰漫乃者上
 廑圣衷特命都御史刘大夏经理而伏流横溢功力
 未竟议者以黄陵冈之塞口不合张秋之护堤复坏
 遂谓河不可治至有为海运之说者得毋以噎而废
 食哉夫黄陵冈口不可塞者非终不可塞也顾以修
 筑堤防之功多疏浚分杀之功少故湍悍之势不可
 遽回今自荥泽县孙家渡口旧河东经朱仙镇下至
卷二十一 第 6b 页 WYG0580-0306b.png
 项城县南顿犹有涓涓之流计其淤浅仅二百馀年
 若疏而浚之使之由泗入淮以杀上流之势又以黄
 陵冈贾鲁旧河南经曹县梁靖口下通归德丁家道
 口且可以分水势今梁靖口以南则滔滔无阻以北
 则淤塞将平计其功力之施仅八十馀里若疏而浚
 之使之由徐入淮以杀下流之势水势既杀则决口
 可塞运道可完毋求近功毋惜小费毋以小偾败辄
 阻幸而成功则万世之利也命下部议行之 大夏
卷二十一 第 7a 页 WYG0580-0306c.png
 发民丁数万于上流西岸凿月河三里许属之旧河
 使漕通不与河争道乃浚孙家渡口别开新河一道
 导水南行由中牟至颍州东入于淮又浚祥符四府
 营淤河由陈留至归德分为二道一由宿迁小河口
 一由亳州涡河会于淮又于黄陵冈南浚贾鲁旧河
 四十里由曹县出徐州支流既分水势渐杀乃筑西
 长堤起河南胙城经滑长垣东明曹单诸县尽徐州
 长三百六十里五旬而事竣费轻功重逾于徐有贞
卷二十一 第 7b 页 WYG0580-0306d.png
 云玺书褒赏入为户部右侍郎始河自清河县入淮
 大夏治之自宿迁小河入淮则北三百里矣巳又北
 三百里至徐州小浮桥入淮 七年九月加山东参
 政张缙秩为通政使代刘大夏理河道初大夏治决
 河委缙调度及成功遂升为通政司右通政时冲决
 之馀沟防不治缙相其缓急以渐修浚无所遗又于
 决口之东砌石岸数里以固旧防又新筑南旺东堤
 树柳其上每岁夏秋水溢挽卒得分行无阻至今便
卷二十一 第 8a 页 WYG0580-0307a.png
 之(明纪事/本末)
 河自禹告成之后下迄元明凡五大变而暂决复塞
 者不与焉一周定王五年河徙自宿胥口东行漯川
 至长寿津与漯别行而东北合漳水至章武入海水
 经所称大河故渎者是也二王莽始建国三年河徙
 魏郡泛清河平原济南至于千乘后汉永平中王景
 修之遂为大河之经流水经所称河水者是也三宋
 仁宗时商胡决河分为二派北流合永济渠至乾宁
卷二十一 第 8b 页 WYG0580-0307b.png
 军(今青/县)入海东流合马颊河至无棣县(今海/丰)入海二
 流迭为开闭宋史河渠志所载是也四金章宗明昌
 五年河决阳武故堤一由南清河(即泗/水)入淮是也五
 元世祖至元中河徙出阳武县南新乡之流绝二十
 六年会通河成北派渐微及明弘治中筑断黄陵冈
 支渠遂以一淮受全河之水盖自大伾以东古兖青
 徐扬四州之域皆为其纵横糜烂之区矣(禹贡/锥指)
明孝宗弘治八年二月甲戌山东兖州府推官丁伯通
卷二十一 第 9a 页 WYG0580-0307c.png
上疏言三事一修河防谓黄河为中国患其来久矣今
张秋之决虽巳塞而当为后图臣以为塞下流为力似
易而有后患塞上流为力似难而免后虞为今日计莫
若舍张秋之初役而专意于黄陵冈虽曰求可责效旦
夕然委任之专议论之同上下齐心财力俱备未有无
成效者也疏上命所司详议以闻 已卯河复南流故
道先是都御史刘大夏等言安平镇决口巳塞河下流
北入东昌临清至天津入海运道巳通然必筑黄陵冈
卷二十一 第 9b 页 WYG0580-0307d.png
河口导河上流南下徐淮庶可为运道久安之计事下
廷臣集议如大夏等言大夏等乃以正月十日兴工筑
塞黄陵冈及荆隆等口七处凡旬有五日而完盖黄陵
冈居安平镇之上流其广九十馀丈荆隆等口又居黄
陵冈之上流其广四百三十馀丈河流至此宽漫奔放
皆喉襟要地诸口既塞于是上流河势复归兰阳考城
分流径徐州归德宿迁南入运河会淮水东注于海而
大名府之长堤起河南胙城历滑县长垣东明等处又
卷二十一 第 10a 页 WYG0580-0308a.png
历山东曹州曹县直抵河南虞城县界凡三百六十里
荆隆口等处新堤起于家店及铜瓦厢陈桥抵小宋集
凡一百六十里其石坝俱培筑坚厚而溃决之患于是
息矣 四月辛巳先是都御史刘大夏太监李兴平江
伯陈锐奉命治张秋河决初至祭大河之神时天气阴
晦帛不能燃山东按察司副使杨茂元闻之以为神明
示此必有警戒又闻兴等参随人众饩廪之外日费银
七两又见同知王珣呈银二千两不足十日之费遂上
卷二十一 第 10b 页 WYG0580-0308b.png
奏欲取回兴等专委大夏以免地方烦扰上曰成大事
者不惜小费兴等皆不取回惟令工部移文速其成功
仍令兴节省浮费约束所部毋生事扰民兴等因愬茂
元所奏皆妄下巡抚都御史熊翀巡按御史王槐勘实
以茂元不能无罪刑部因请下御史逮问上不允命执
送锦衣卫狱于是刑科都给事中庞泮等并南京十三
道皆论救之狱具刑部拟茂元赎杖还职得旨茂元奏
事不实降二级调别任 七月丁酉内官监太监李兴
卷二十一 第 11a 页 WYG0580-0308c.png
平江伯陈锐都御史刘大夏言臣等奉命修河今安平
镇黄陵冈荆隆等决口与大名府等处堤岸俱修筑坚
固贾鲁河孙家渡四府营南旺湖及诸处泉源并兖州
东昌一带漕河俱疏浚通利回京之期伏俟进止上赐
敕召还(明孝宗实录赐是年八月大夏等复命九月/李兴等受赏 未几复决速成之所致也)
 茂元被诬诏差百户胡节械系如京山东民沿途遮
 节泣诉称冤节亦泣拥莫可行行将济河滨河民亦
 然乃慰谕以去及陛见挺身跪不伏上益怒系锦衣
卷二十一 第 11b 页 WYG0580-0308d.png
 狱佥谓莫测节入见司礼诸中贵备言其深得民心
 且犯非其罪语与泪俱诸中贵约与之解南北言官
 交章论救上察其忠谪长沙府同知后治河一如其
 策(雷礼撰刑部/侍郎杨公传)
 茂元上言官多则民扰治河既委刘大夏又命李兴
 陈锐事权分而财力匮且水阴也其应为宫闱为四
 夷宜戒饬后戚防禦边患疏上兴等切齿之诬茂元
 为妖言逮系狱科道交章论救乃谪同知茂元守阯
卷二十一 第 12a 页 WYG0580-0309a.png
 子也(明纪事/本末)
明孝宗弘治九年十月戊戌户部奏河南中牟兰阳仪
封考城四县以河决民田尽没今年夏税粮宜尽令折
布每疋折麦一石二斗折米一石本色布止徵银三钱
从之(明孝宗/实录)
明孝宗弘治十一年七月壬子工部管河员外郎谢缉
 黄河一支先自徐州城东小浮桥流入漕河南抵邳
 宿迁地方水利通行河无浅阻往来船只省盘剥之
卷二十一 第 12b 页 WYG0580-0309b.png
费今黄河上流于归德州小坝子等处冲决与黄河别
支会流经宿州睢宁等处通由南宿迁小河口流入漕
河其小河口北抵徐州水流渐细河道浅阻又吕梁徐
州二洪全赖沁水接济其源出自山西沁源县经河内
归德等州县至徐州小浮桥流出虽与黄河异源然近
年河沁之流混合为一即今黄河自归德南决恐牵引
沁水俱往南流则徐吕二洪必至浅阻为忧滋甚乞敕
工部行直𨽻并河南巡抚都御史各委官于归德冲决
卷二十一 第 13a 页 WYG0580-0309c.png
处所量为筑塞疏浚遏黄河之水流入徐州以济漕运
其沁水仍行河南管河官员常加挑浚淤浅修筑堤防
务使流入徐州以济徐吕二洪不至为黄河牵引别流
如此庶水利深广漕运通利工部覆奏请下所司会勘
计议筑塞挑浚从之 八月癸未命赈恤河南祥符县
民之被河患者 十二月己未河南按察司管河副使
张鼐言臣前此奏拟修筑侯家潭口决河接济徐吕二
洪以便运道今自六月以来河流四溢堤防尽决而潭
卷二十一 第 13b 页 WYG0580-0309d.png
口决啮弥深比旧广阔数倍工费浩大卒难成功臣尝
行视河势见荆隆口堤内旧河通贾鲁河由丁家道口
下入徐淮其故迹尚在若于上源武陟县朩栾店别凿
一渠下接荆隆口旧河倘此后河流南迁就引入渠庶
沛然之势可以接济二洪而粮运不致艰阻事下工部
覆奏请移文漕运都御史李蕙与同议处从之(明孝宗/实录)
明孝宗弘治十二年二月戊申镇守淮安漕运总兵都
督佥事郭鋐等言河南按察司副使张鼐奏欲将荆隆
卷二十一 第 14a 页 WYG0580-0310a.png
口等处旧河随宜修浚倘后黄河南迁就引沁水入渠
庶使徐吕二洪粮运不致艰阻又欲停徵侯家潭缺口
买办桩草等项银两止将各该军卫有司人夫起倩疏
浚缘本官专管河道年久且才力足以办此宜即令其
督理待工完量请旌擢工部覆奏从之(明孝宗/实录)
明孝宗弘治十三年二月戊戌山东兖州府知府龚弘
奏近河南管河副使张鼐见河势南行奏欲自荆隆口
分沁水入贾鲁河又自归德州迤西王牌口等处分水
卷二十一 第 14b 页 WYG0580-0310b.png
亦入贾鲁河俱令由丁家道口入徐州以便运道但今
秋以来水从王牌口等处东行仍逆流东北至黄陵冈
又自曹县入单县南连虞城漂没庐舍人畜乞行山东
河南守臣会勘二省地土之高下水势之逆顺河南地
方如黄河水势不从丁家道口入徐州当听其南行将
归德州等处王牌等决口修筑坚固不使水往东流山
东地方将大小堤岸俱筑至丁家道口为止以防漕运
及将兖州府管河通判专在黄陵冈至丁家道口管理
卷二十一 第 15a 页 WYG0580-0310c.png
堤岸管泉同知不妨疏浚泉源兼管河道事下工部议
以预防水患接济运河各官处置略同然无归一之论
难以遥度宜行河南山东巡抚都御史带同管水利官
亲诣二省地界相度计处其管泉同知仍会管泉主事
定议管理从之 三月已已初安平镇决河既塞之后
侯家潭口复有冲决之患河南按察司副使张鼐议塞
之既而以工费浩大再议于丁家道口上下另凿河渠
一道下入徐州以便漕运有旨命行漕运都御史议处
卷二十一 第 15b 页 WYG0580-0310d.png
未报而兖州知府龚弘奏谓河水从王牌口等处而东
不由丁家口而南至黄陵冈入曹单虞城诸县乞赈给
诸被患之家仍令山东河南守臣议疏浚修筑之策于
是河南巡抚都御史郑龄奏谓徐吕二洪为漕运要道
藉河沁二水合流东下以接济之今丁家道口上下河
决堤岸者十有二处共阔三百馀丈而河道淤塞者三
十馀里上源奔放则曹单受害而安平可虞下流散溢
则萧砀被患而漕流有阻疏浚修筑诚今日急务臣等
卷二十一 第 16a 页 WYG0580-0311a.png
请各尽其力工部覆奏从之 十月丙戌巡按直𨽻监
察御史曹玉奏徐州并萧沛砀丰诸县皆被河患盖因
贾鲁河丁家道口冲决散漫东注不归故道巡抚河南
都御史郑龄虽尝奏请修筑久未成功乞遣有干局官
一人历河南并直𨽻被灾之处阅视水决源流咨询修
筑方略以为经久之利事下工部覆奏谓宜行河南山
东巡抚巡按等官亲历灾所覆视各决口修筑工程如
将完即督所司速成或工钜费繁奏闻区处管河等官
卷二十一 第 16b 页 WYG0580-0311b.png
或仍前因循废职者具奏治罪从之(明孝宗/实录)
 是年河南水决李家杨家等口淤塞马水河河水横
 流曹单被害时河南议挑马水河身使下济运河曹
 县知县邹鲁陈言修长堤以捍水兖州知府然其议
 具实以闻明年春事下巡抚委参政陈某修完复决
 又委参政杜某因旧堤分命同知李某督夫二万人
 给以粮加修之两阅月告成堤高一丈五尺基三丈
 五尺顶一丈二尺自武家口起至马良集止计一百
卷二十一 第 17a 页 WYG0580-0311c.png
 五十里(山东/通志)
 是年六月河决李家杨家等口洪水横流曹单等处
 被害尤甚 按以忠宣之善治不能保河之安流数
 年盖河决者天灾人事之所关不能永保于后来亦
 不可推究于往日(河/志)
 按宋濂治河议曰比岁河决不治以中原之地平旷
 夷衍无洞庭彭蠡以为之汇故河常横溃为患其势
 非多为之委以杀其流未可以力胜也禹治水至于
卷二十一 第 17b 页 WYG0580-0311d.png
 大陆播为九河入于勃海盖流分而其势自平也今
 河合汴泗东南以入淮而欲使一淮以疏其怒势万
 万无此理也方今破金堤踰曹郓地几千里悉为巨
 浸民生垫溺比古为尤甚莫若浚入旧黄河使其水
 流复于古道然后导入新济河分其半使之北流以
 杀其力则河之患庶其有瘳乎 濂又谓河流分而
 其势自平此治河上策又谓宜复黄河古道分其半
 使之北流近日智谋之士所见亦同备著于左学士
卷二十一 第 18a 页 WYG0580-0312a.png
 张元祯与张宪副鼐书曰闻今黄河以北多存河流
 旧身但上下湮没巳久若因其旧身开为数支以达
 平原及直沽等处一可以杀直奔安平之势一则可
 以引资灌溉如此将不惟运河无患而北方旱溢之
 灾可常免矣昔禹疏下流为九道而纳之海理同势
 同 霍尚书韬议处黄河疏谓三代前古黄河自孟
 津至于怀庆东北入海今卫河自卫辉东北至于天
 津入海犹黄河也今图便宜之策旧河套原武之间
卷二十一 第 18b 页 WYG0580-0312b.png
 择地形便导引河水注于卫河南北分流水有所归
 可免溃溢冲决之患且使黄河环绕畿甸亦可壮京
 师之形势舟楫通利南北又可增一运道万世无穷
 之利也 胡尚书世宁奏议谓旧闻沁水至荆口分
 流一道六十里通卫河近年始塞是河因沁可以通
 卫也且黄河与卫河亦相去不远宜差官踏勘荆口
 及阳武上下相度地势相应处所开掘一河北通卫
 辉稍拨附近粮船于此习运以防会通河一时之塞
卷二十一 第 19a 页 WYG0580-0312c.png
 亦国家之长计也 按一统志黄河古道在大名府
 开州治南经东昌馆陶县西南五十里至沧州南安
 县景州吴桥县河间宁津县界入海余又按金堤古
 堰自开封府荥阳县东经大名府青丰南乐县界由
 东郡至千乘海口千有馀里历代筑以禦河患通谓
 之金堤呜呼循金堤之遗迹稽黄河之故道合诸贤
 之卓见踵永赖之茂功推古验今灼灼可行者但世
 习乐因循而惮改作此在今日势尤难行后世哲人
卷二十一 第 19b 页 WYG0580-0312d.png
 有作破拘挛之见或有取于吾言尔矣(续文献通考/ 诸说录以)
 (备考而于运道/或恐未必相宜)
明孝宗弘治十五年九月乙未以河水为患免河南开
封府及直𨽻归德卫夏粮籽粒有差(明孝宗/实录)
明孝宗弘治十七年五月癸巳镇守淮安漕运总兵官
郭鋐奏徐州小浮桥一带河道乾涸有妨粮运盖由曹
县河决上流淤浅所致乞行疏浚工部覆奏下河南及
直𨽻巡抚漕运等官查勘处置从之(明孝宗/实录)
卷二十一 第 20a 页 WYG0580-0313a.png
 按明初黄河分六道出荥阳者至寿州入淮出祥符
 者至怀远入淮出长垣者至阳谷入漕出归德者至
 宿迁入漕出仪封者由新集赵家圈经萧县北至徐
 州小浮桥入漕此河流经徐之始也盖治河难而治
 河于徐尤难之难夫星宿发源如此其远也汴沁与
 泗水如此其广也加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而欲以
 区区一带之渠容之势巳危矣况淤沙渐隆穷年筑
 堤仅与河平曾莫能与争也语见徐州志弘治以前
卷二十一 第 20b 页 WYG0580-0313b.png
 小浮桥一带河道常虞其乾涸有防漕运嗣后更甚
 当潘宫保治河时据徐州砀山乡民呈称老河故道
 自新集历赵家圈萧县蓟门出小浮桥一向安流名
 曰铜帮铁厎后因河南水患另开一道出小河口本
 河渐被沙浅至嘉靖三十七年河北徙忽东忽西靡
 有定向水行河厎即是平陆潘公尝上疏欲复小浮
 桥故河矣万恭治水筌蹄云黄河由小浮桥会徐洪
 自小浮桥之上皆闸河也故汶水出高家闸与小浮
卷二十一 第 21a 页 WYG0580-0313c.png
 桥大河会则汶与河交会在高家闸嘉靖末水北徙
 由秦沟则自小浮桥以上逆四十里至茶城悉为大
 河高闸沈河中不复见则汶与河交会在茶城矣可
 见数十年间河流之变迁若此(小谷口/荟蕞)
 
 
 
 
卷二十一 第 21b 页 WYG0580-0313d.png
 
 
 
 
 
 
 
 行水金鉴卷二十一